(别踩雷区——聊聊应届生简历那些忌讳)
秋招已经基本结束,春招又将很快到来,不知道求职的同学们之后拿到了心仪的左边offer右边?没拿到的同学不要气馁,反思得失、春招再战是当务之急。简历作为求职的起点,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你的简历是否出彩、是否无懈可击,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求职的顺利与否。在这篇文中,笔者和同学们聊聊简历中常见的那些“雷区”,避开这些雷区,是成功求职的第一步。
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,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,被时间所迷离,被惰性所消磨。
1别把校招当成社招
笔者前几天和某基金总部的hr聊天(下文称A),他对我讲,自己做校招四年多,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,怎么总有学生把校园招聘当成了社会招聘来投递简历?具体来讲,就是一部份简历,其工作经历(主要是实习经历)内容极为丰富,占篇幅的四分之三以上,而学校经历内容则少的可怜,不知情的人看一遍这份简历,还以为是社招招聘基金经理呢。“把校招当成社招投简历”,是很多同学最容易踩的一个雷区。实际上,许多金融企业(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总部)对应届生的潜力更为看重,其校园招聘绝不是为了发掘即战力强的员工补漏,而是发掘出潜力大、有培养价值的员工作为人才储备。而实习经历过于“丰富”的简历,只能让hr相信你有过丰富的实践经验,或许会有较强的工作能力,但却难以让hr看到你的潜力,最终与机会失之交臂。
正确做法:一份优秀的应届生简历,应该实习经历与学术经历并重。在实习经历中突出自己的实践经验,尽量向申请岗位的能力要求靠拢;在学术经历中突出自己的学习能力,表明自己是一个有学习热情和能力、能够不断进步的人,表明自己的潜力。
2忽略隐性能力
每个人的能力其实可以分成显性能力和隐形能力两部分。所谓显性能力,就是熟练运用办公软件、流利掌握几门语言之类的“硬实力”;而所谓隐性能力,就是指学习能力、自我激励能力、团队合作能力等“软实力”。一部分同学们在准备简历的过程中,会忽视掉隐性能力,从而降低被选中的概率。实际上,一份简历一般要经过两个人的筛选,第一个人是hr,其主要筛查显性能力,如学校、学历、语言等公司、岗位明确要求的能力;第二个人是投递部门的领导,其主要筛查隐性能力,如团队合作能力、自我学习能力等。作为申请同一公司、同一岗位的应聘者来说,其显性能力大同小异,隐性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评价因素,故而如果同学们忽略或不注重简历中隐形能力,则很难通过投递部门领导这一关。
正确做法:在实习经历和学术经历部分中,不能只写自己做了什么实习、参加了什么学术活动,而是在写完这些内容之后,加上一两句自己的心得体会。比如,这项实习以团队形式完成,使我对团队合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团队协作能力有了极大提高。
3
过度坦诚与过度美化
这同样是同学们简历中大概率踩到的一个雷区。所谓过度坦诚,就是“有一说一,有二说二”,实习、实践经历中做了什么就写什么。A对我说,甚至有的求职者把自己实习中复印文件一类的工作都写得清清楚楚,这不仅毫无作用,反而适得其反。但是另一方面,过度美化同样不可取,即便是帮助你通过了简历关,那么在一轮面试询问相关实习经历是也必然会“露馅”,求职也必然会失败。
正确做法:适当美化,重点突出。比如复印文件,可以用“准备相关材料”代替,但是你用“主要负责核心文件的制作”描述就显然不行。再如,抱大腿参加某个学术比赛获奖,可以用“通过团队协同努力实现目标”代替,但用“主导”一类词语就不恰当。同时,写简历没必要面面俱到,要适当选择那些最突出、与目标岗位最匹配的实习与学术经历,有的放矢、重点突出。
4其他小技巧和注意事项
一部分金融机构,尤其是外资投行、商行、资管公司对简历格式有着要求,比如不允许粘贴照片,以避免“不公平”现象。这里教大家一个小技巧,如果你对自己的形象非常自信的话,可以在简历中“个人信息”部分加入一个linkedin链接,一般hr出于好奇都会点开看一下,从而“曲线救国”。
千万千万不要犯低级错误。所谓低级错误,就是内容以外的错误,比如错别字、字体大小不一致、格式没有对齐之类的。对于英文简历,一定要反复检查语法错误。hr面对大量简历本就焦头烂额,一旦你有上述低级错误,会带来致命的不良印象,基本可以宣告求职失败。
可以适当设计但别过度。很多同学为了突出特征,会对自己的简历特别设计,以展示个性。适当的设计或许是有必要的,但是过分设计、标新立异往往会适得其反,显得求职者不够踏实、个性太强。其实依笔者实践经验来看,很少有hr会因为你简历中“精巧”的设计而对你高看一眼,所以其实设计简历在很多情况下是意义不大的,非要设计的话也切记恰到好处,不可过分标新立异。
大型金融机构的简历淘汰率往往达到80%以上,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大压力。但是在实力的基础上,只要你合理运用一些小技巧,避开那些“雷区”,给hr和主管部门领导看他们“想看到”的内容,相信过简历关并没有太大的问题。
(魏新元,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)
扫描上面二维码,微信咨询
落户咨询热线:133-7767-2635
咨询热线
133-7767-2635